追踪学术季热词金句,看看规划师们都关注啥?
导读
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我国规划界有史以来第一次线上集体行动,让我们一起度过了收获满满的11天,许多热点话题激起了广泛讨论。我们梳理了学术季五大热词,来一起看看规划师们最关注啥?规划学者们都说了什么?
本文字数:10588字
阅读时间:32分钟
热词一
空间治理
规划的主体就是治理,核心即围绕着治理展开,规划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国土空间规划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学术季期间,专家学者们围绕空间治理从区域协调发展、治理创新、详细规划、乡村治理、社区治理、环境治理等多个角度进行研讨。
孙安军
学会理事长
详细规划是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它是在实施层面非常关键的一个规划层次,也是政府管理城市、实施建设的直接依据,更是城市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工具,所以详细规划的改革创新要围绕地方的行政管理展开。根据地方政府管理事权的变化以及公共政策的特征来进行探索,为地方治理提供服务。
石 楠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新的视角思考未来的规划是什么样的,规划要转向面向治理或治理导向的,要强调规划的决策和长处。
李 铁
独立经济学家,原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通过促进要素流动降低成本,实现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体的城镇化模式。未来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激发中小城市的发展潜力,降低城市发展成本,通过城市政策的调整解决根本问题。
肖金成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研究都市圈,规划都市圈,建设都市圈,应把握城市发展的两大要点:一是极化效应,周边的要素要向中心聚集,聚集的同时产生辐射效应;二是回波效应,产业向外转移不是都搬走,而是产业链条向外延伸,链条的龙头仍然在核心城市,所以,核心城市总部经济比较发达。
杨保军
学会副理事长、总规学委会主任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
当前城市应关注的重点包括:划定底线边线,修复生态系统;升级基础设施,提升建管水平;调整城市结构,优化空间布局;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建设完整社区,共创美好家园。
樊 杰
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区域协调发展的着力点是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与当地资源环境相协调。未来中国的城乡关系协调过程,从人口流动上,城乡必须是双向合理的流动,从居民点特色上,城乡必须是各具文化特质、各具自然生态特点、各具社会形态;从均衡发展上,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王 凯
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兼顾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空间整治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的重点在发生变化,规划关注点“从大到小”,规划对象更加“接地气”,规划重心更加关心人,规划手段更加智慧化,规划行为更加系统化。总之,规划转型是必然的,城市发展要走一条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李晓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城镇化上半场发挥积极作用的“层级化的行政制度和土地财政的经济制度”,在城镇化步入下半场之后已经成为继续发展的严重阻碍。只有通过资源配置和机制体制的深度改革,才能实现中国城镇化下半场的持续发展。
张京祥
学会常务理事、学工委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是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面对经济形态与空间的全新逻辑关系,能否促成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型经济“相向而行”将成为城市创新竞争力的关键。
张 勤
学会常务理事、学工委副主任委员,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
技术的未来是治理的未来,总的目标是技术变化过程中怎样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在深入研究治理问题时,应该扩大视野,把城市建设的融资渠道、营城方式纳入进去。
武廷海
学工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
本次国土空间规划的改革最大贡献是将区域规划与乡村规划这两大软肋的制度地位提升和做实,解决了长期以来城市规划缺乏上位规划的问题。而如何做精做细城市规划,则应做到增量向存量转型、以城市更新为重点、完善社区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与文化保护、城市管理等工作。
段德罡
学会理事、学工委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乡村治理是与乡村社会建设与发展相关的、涉农主体对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进行管理的过程。规划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需要立足乡村现实问题,运用综合技术手段,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建构目标体系及实现路径,以实现城乡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叶 斌
学会理事,江苏省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
国土空间规划应该向更加综合的顶层设计、更加刚性-弹性结合的管控手段、更加全面的管制体系、更加系统的管理流程和更加高效的治理水平等方向探索提升。
周伟林
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国城市-区域治理的未来走向,应是以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区域治理,“行政区经济”仍然存在,区域治理会越来越多地结合技术协调。
黄卫东
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城市更新是一种持续性、动态化的城市治理手段。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社会治理、社会改良的过程,只有将城市更新内化到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之中,我们的城市在未来面临大规模更新时才能走得更从容、更稳健、更可持续。
袁 媛
学工委委员,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副院长
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基层和关键工作,体现的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社区治理是一个持续互动和多方协调的过程,涉及公共、私人部门的持续互动。
刘 健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多规合一不是编制一个规划,而是搭建一个平台,让不同地方、不同级别的政府对话达成共识。
王 林
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要重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效率和结果;重视共商、共建、共享的城市精细化治理,而非仅仅由上至下的城市管理;重视城市有温度的人性化尺度,而非鸟瞰式的宏大叙事与权力表达。
刘玉亭
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副主任、教授
实现“社区回归邻里本质,治理回归主体本位”应当是社区治理的根本目标和全社会的集体意识。
骆建云
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院长
城市更新过程中利益分配是关键点,这包括公共利益和权属人利益之间如何去认识,如何系统的找寻利益的分界点在哪里,政府干预的引导和权属人意愿的平衡这两点是规划设计之外是核心的内容。
阮 晨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有机更新是城市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以城市更新为主要手段的空间治理和以社区发展治理为主要手段的社会治理存在耦合驱动关系,通过在社区发展中“以事聚人”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在城市有机更新中“聚人成事”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以实现城市有机更新与社区发展治理的良性循环。
热词二
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已经在各地广泛推进,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这个过程中,各层级、各类型国土空间规划遇到了不同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学术季中,各位专家学者从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到总规、详规及各类专项规划,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关于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樊 杰
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应该注重战略性,同时,未来的规划应该注重复合空间的研究与配置,我国应全域重视生态建设,生产空间要生态化,生活空间也要生态化。另外,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也应具有约束性的内容,要把规划融入到一个治理体系里,要关注政策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甚至要关注法律的合理性。
沈 迟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省级规划要解决三个大的问题,一是生存空间的问题;二是关于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三是针对当前加强内循环问题。
林 坚
学会城乡规划实施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突出三点:一是必须要能用、好用、管用,要落地;第二是“多规合一”,“多规合一”后,规划工作量成倍增加;第三是国土空间规划自身是有约束性条件的,同时要发挥对专项规划的约束指导作用。
强化省级政府空间治理的主体责任,以省级政府为责任主体,联合编制和监督实施双城经济圈有关规划。规划不在于多,而在于能用,共同引导,处理好协调关系。完善区域协同发展的实施清单制度,每年在重点领域都制定和实施协同发展清单。
罗 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五级三类"的一级,侧重在协调性,要对空间形态给予新认识。强化规划治理抓手,都市圈和流域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空间载体,要依托都市圈与流域等治理单元,完善规划目标与实施传导机制。
许景权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充分发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协调作用,重视以“三调”和双评价成果作为协调各类专项规划目标任务的重要基础,全面加强各类专项规划目标任务在空间上的落图落地,注重省级与市县层面协同,协调空间发展布局。
王兴平
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省域产业国土空间规划应当着力构建承载双循环的省内外、国内外产业联动发展和空间协同布局的新体系,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围绕产业跨境高质量联动发展的机理及其空间协同布局原理开展多尺度、多层次、跨学科的系统研究,是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陈 亮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调整的背景下,规划设计人员应该将目光投入更多专业领域,并对非建设空间进行规划介入,以地理单元为边界进行编制,全域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
关于市县国土空间规划
李 枫
自资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巡视员
市级总规应当是政策、空间、利益协同的平台,应当是对规划的规划,应当发挥出战略引领、底线管控和弹性留白等多重作用,同时市级总规也必须把握好自然与人文、发展与保护、继承与发展、城乡、区域和陆海等多种关系,通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提升空间治理效能。
石 楠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已经建立,现在最关键的是如何做好市县层面国土空间规划工作。
袁锦富
学会理事、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核心是要解决综合和协调的问题,做好规划要把握五性:即基础性、战略性、协调性、差异性、操作性。
刘奇志
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要树立“图”“底”同步统筹的全域空间管制思路,注重对现状生态资源的普查与分析,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编制全域生态专项规划,理顺市域城镇体系,强化城乡统筹发展,着眼区域来看城市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运用社会及法律手段,严格保护生态资源,突出地方特色。
张尚武
学会理事、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市县国土空间指标体系是加强规划引领和规划实施的重要工具,服务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指标体系要发挥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注重指标体系构建的整体逻辑,适应市场化环境下规划调控的导向,还需要加强公共政策和空间策略的整体安排,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指标的合理性。
何 流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城镇开发边界是未来城镇化水平基本稳定阶段,在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保障的前提下,按照空间结构最优、运行效率最高等原则,划定的理想空间外轮廓线,需要把握五个原则:生态优先;突出城镇空间结构形态的构建;细化类别、规模;结合“特别用途区”进一步强化全域生态网络保护;划定“弹性发展区”。
沈春竹
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
国土空间规划继承和发扬了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传导方式,围绕规划能用、管用、好用的目标,通过规划指标和强制性内容进行横向纵向传导,重点加强指标、控制线、分区、管制规则、名录清单等五类规划要素传导和管控。
唐历敏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在目前阶段规划编制关注:抓大放小,突出重点问题研究,优化规划编制思路方法,强调规划互动和衔接,研判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和侧重点,突出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
邵 波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三调”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三条控制线划定、空间与土地政策的基础,规划分析思路和图纸都需要使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三调”数据就是基数,从“三调”数据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底图底数,需要基于特定转换原则和方法加以处理。
徐海贤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本轮国土空间规划要实现陆海统筹需要关注以下重点: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二是陆海联动,港城联动,统筹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关系;三是海陆功能对接;四是科学管控,做好三线协调、功能协调等工作;五是统筹环境保护;六是推进治理创新。
毛 芸
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一院副院长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要求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工作已成为常态。
黄亚平
学会理事,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和发展战略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点。目前各省市提出的国土空间规划指南各有不同,如何正确区分国土空间规划和综合发展目标定位、战略以及开发保护总体格局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李 红
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式主要有多规合一、多需融合、多区融合及数字化模型研究等,强调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应充分考虑增长边界弹性范围问题和地方差异性问题。
汪 淳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总规中心副主任
要实现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效传导,构建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相结合、纵向与横向相匹配的传导机制是前提条件,按照分类施策的方式进行不同传导方式和机制的统筹谋划和综合运用是重要基础,根据不同控制线的空间耦合关系和管控要求对全域进行分区施策是实施保障。
曾 鹏
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县域国土空间规划有地域分工逻辑、国土安全逻辑、城乡统筹逻辑、产业驱动逻辑、空间网络逻辑与实施传导逻辑六个基本逻辑。
关于乡镇国土空间规划
彭震伟
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重点主要有:第一,明晰县乡事权划分,适当下放县级规划建设管理权限;第二,传导市县规划的管控要求,强化实施性;第三,创新镇区空间用途管制方式;第四,统筹引导村庄(详细)规划。
王明田
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小城镇建设》编辑部执行主编
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九个新方向:做好乡镇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技术保障;响应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创新;建立全域全要素空间布局的理论和逻辑;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乡镇规划实施;城乡产业、居民混合共生的新型小城镇;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相匹配的新型乡村社区;以绿色低碳技术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数字乡村下的一张图、数据库建设;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规划决策模式。
耿慧志
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教授
乡镇国土空间的全域管控需要细化管控要求和管控对象、明晰管控层级和技术要点、实施逐级传导和分类叠加、实行总纲层面的管控与分项层面的管控。
文超祥
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海岸带小城镇虽然规模小,但却是海陆重要“界面”,海岸带规划最核心问题是需要明确海陆跨系统影响,而空间效益评价是关键手段。
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问题
赵万民
学会副理事长、山地学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空间规划和形态规划是城乡规划的两个发展面,两者的协调发展、健康发展有利于应对国土空间规划的行政管理改革和编制体系调整。
周剑云
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
从政策分析框架来看,城镇增长边界是管理城市空间增长的宏观政策工具,并且被证明为一种有效的管制工具。其核心问题包括:目标和管理边界的类型;边界的永久性和动态性的问题;严格区别城市增长管理和城镇开发管理;政策的实施和监督问题。
杨 昔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土地利用规划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基本农田反映的是一种管理的逻辑以及背后中央和地方事权夺利的逻辑。
戚冬瑾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用地分类贯穿国土空间规划的全过程,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与核心工作。
热词三
韧性城市
在全球范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大背景之下,国际国内对韧性城市问题、健康城市问题达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次学术季中多个论坛聚焦在韧性与智慧、乡村韧性规划、气候适应性规划、综合防灾、可持续发展等几个热点领域,探讨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特色的健康城市,如何进行综合防灾,如何促进我过健康社区发展、如何搭建更多元协同的规划参与和社区运营机制等问题。
石 楠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我们应当思考未来如何推动城市向韧性可持续、安全健康方向发展,建立风险防控的底线思维,推动规划转型,面向新时代人民健康和需求,拓展规划视野。
吴志强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科学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
城市治理需要有较为精准的研究来作为支撑,城市的韧性在于其治理能力,韧性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套更加精密的设计体系,这则需要更具精准性特征的智能新基建作为基础,并且我们不能单看某个城市,而要去从城市群的角度来分析和看待韧性城市。
邱 建
学会常务理事、山地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住建厅巡视员,教授
建立重大疫情扩散网格动力学模拟模型;构建城市脆弱性评价体系及空间图谱模型。再将二者进行空间耦合,描述其耦合机理,揭示其耦合规律,就此形成城市协同应对重大疫情的规划调控技术方法。
翟国方
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教授
我国韧性国土空间建设战略重点在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灾害风险综合普查、全社会参与、ICT应用、编制防灾规划等。
“零”风险是不存在的,当风险超过可接受水平时我们就需要进行管控。但风险管控往往会衍生新的风险,因此风险VS风险的权衡非常重要,风险管控需要进行统筹,不能不惜一切代价。
唐子来
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府参事,同济大学教授
韧性有很多层面,城市有城市韧性,社区有社区韧性。但不论何种空间单元,其韧性都具备四个基本维度,即应对经济变化、应对社会变化、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安全变化,社区韧性重点关注后三者。“疫”也是“灾”,社区韧性既要抗“灾”,又要抗“疫”,应对社会发展新常态。
田 莉
学会规划实施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编制疫情防控规划,应包括疫情防控标准、防控体系、用地与设施、大数据应用系统、生命线工程、灾后恢复和规划等内容。在空间治理与智慧技术的应用支持方面,应健全健康影响评估工具。
王 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健康城市实验室主任
健康城市的关键应该是通过对城市空间要素进行规划和设计,减少健康风险,合理配置健康资源,实现健康公平。
叶 谦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
刚韧性城市建设应从系统性思维理论着手,制定较完善的法制体制,培养跨学科人才,借助现代科技对未来进行模拟和情景预测,从而动态地规划,提升城市刚韧性。
严网林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环境情报学部教授
韧性的理念和工业时代以来所追求的效率是矛盾的,系统本身构建是从上到下大的刚性系统,还是各方面有机组合形成的复杂网络?值得进一步思考。
杜 菲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未来走向精细化和全流程,承载力和需求量的精准对位匹配将是非常大的瓶颈和突破口。
于 海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无论是空间的韧性、还是生活圈的韧性,归根到底来自人的韧性,确切地说来自高密度互动社群中人的韧性,必须通过人的联系重建相互信任和合作,使得社区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张 帆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需要强化社区生活圈作为城市防疫基本单元的认识,从更全方位、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规划视角。一方面,以”平时”强”战时”,做强社区公共卫生设施,另一方面,从”战时”看”平时”,备足社区应急空间构建上海“平时生活圈,战时防疫圈”的主阵地。
黄 弘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教授
以公共安全技术为支撑,以安全韧性前沿理念为先导,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安全韧性城市,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途径。
马东辉
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木结构古建筑安全评估与灾害风险控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
风险评估是解决国土空间综合防灾系统的关键,定需求、定规模、定隐患、定界限的要求难以回避,需用于解决。实施风险管控需要解决风险防御、控制、消减、转移的量-线问题。
热词四
城市设计
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规划体系改革、新技术发展应用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等推动了城乡规划的转型发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城市设计的理论、范式、体系、编制方法、支撑技术、实施管理等迎来创新的重要契机,相关的话题正在成为业界和学界探讨的热点。学术季期间,专家学者们聚焦“规划转型中的城市设计创新”“城市·人居·设计”,探讨城市设计在城市更新、人居环境建设、城市特色塑造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王建国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
在国家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体系改革变化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城市设计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特长和优势,在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保护、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再立新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使命。
段 进
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空间研究院院长、教授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是基于对人居环境多层级特征的系统辨识,多要素特征的统筹协调,以及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自然、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整体认识,运用设计思维,借助规划传导,通过政策推动,对区域、城市、社区、场所等不同尺度和层级的人类聚落及其环境,形成整体布局的结构优化,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功能组织的活力有序,风貌特色的引导控,公共空间的系统建设,实现美好人居和宜人场所的积极塑造。
袁 昕
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城市设计学术探讨的温度和热度持续提升,应该把设计的重点首先放在城市和人居上。新时期的城市设计要摆脱由美学定义的单纯方法,更加注重城市社会的建构。不仅要有硬的载体,也要有软的内容,包括机制、方法、模式等。要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和设计治理中,关注设计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同时,城市设计应该既有空间环境设计,也有机制设计,既有设计师的设计,也有社会的参与。
朱子瑜
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城市设计要有为,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用。要把城市设计与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思想相联系,要有侧重,探讨保护和发展如何平衡。要与人居环境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相联系。
边兰春
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
“城市”需要有价值导向的设计,“设计”可以为城市创造出价值。城市设计不仅仅是空间塑造,更是对理想社会生活的引导,“我们”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定义的。
张 杰
学会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在城市更新和风貌塑造中需要尊重现代城市的复杂性,避免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弊端形成简单粗暴的统一,并且需要尊重事实,防止杜撰臆想中的风貌。
朱荣远
学会城市影像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规划设计是一种预期价值趋向的“故意”行为,形成的是未来的蓝图,也是一种目标和价值先导集成共识的公权力。
金广君
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城市空间形态是正确价值观原则下平衡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这个博弈是动态的,因此城市设计可操作性成果也必须是动态的;城市设计师仅仅能为这个博弈过程提供各种空间解决方案,城市的最终空间形态取决于贯穿于开发全过程的法制化决策机制。因此,城市设计法制化的决策环境才是保证城市设计可用、有用、好用的决定性基石。
陈为帮
学会原副理事长
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实体城市",即市区或主城区。
田宝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设计核心价值与国土空间规划基本逻辑高度契合,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夏铸九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
我们新的设计模型与营造措辞的建构,是作为弹性“协商"工具,塑造都市形式的论述话语的建构,并以此掌握市民有感的、能沟通都市未来的空间形式。
杨俊宴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
在当前规划转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管控规划的数字化转译进行城市设计创新,即在规划设计体系的基础上凝练设计意图、开展空间落位、制定管控规则并将其转译为逻辑语言和代码语言,进而实现管控的可视化与可实施化,最终建立覆盖规划设计全业务的应用体系。
唐 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
我们作为设计师,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型人员,而需要与社会多元主体进行沟通交流。
热词五
遗产保护
现如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新要求,更好的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保障各类文化遗产的安全,促进城乡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专业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专业人士更需要在技术上探索挖掘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方法,加大研究力度。
伍 江
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得到保护,城市的历史空间要得到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更应具有当代活力。城市的历史文化不仅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更属于明天!
张 兵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如同爱护生命一样把遗产的安全作为一个基本底线。
李锦生
学会常务理事、城乡规划实施学委会主任委员、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荣誉委员,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
应认真研究制定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建筑消防工程技术标准;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全民科学观,提升遗产地行政管理能力。
董 卫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整合、非遗与物质遗产整合,是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历史文化空间发展的必由之路。
霍晓卫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副秘书长,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规划师
对于遗产安全的认识就是一个变化的监测和评估。无论监测、控制变化及灾后复建,其核心工作是如何准确辨识与把握变化过程中真正属于历史、有价值的要素。其中,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特色的延续是可持续的关键内容。
邵 甬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副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历史城镇不仅具有遗产的属性,同时还具有城市的属性和人居的属性。
赵 霞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主任规划师
文化遗产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对象是空间资源的组成部分,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需要重点关注怎么保、怎么管、怎么用、怎么融四个方面,让文化活起来,传承文脉,实现古今协同、全域协同。
汪 芳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教授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要从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单体的研究拓展到城市之间的区域关系研究;要认识到历史城镇节点之间的关联性。
吴庆洲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国古城水系作为华夏珍贵遗产,理应保护好,我们应当用古城水系营建的智慧和理念丰富当代城市规划理论,营建好当代城市水系,使其成为城市血脉和基础设施,令城水交融,各显特色!
田银生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委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安全方面,第一是要有规范的程序,科学规划、细致安排;第二是要有科学的评估,对灾后状况全面摸查,评估损失,调查造成破坏原因;第三是树立实事求是、安全第一的原则;第四是要把科学技术和传统技艺进行结合;第五是建立档案,为后人工作提供方便;第六是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今后工作。
钟 舸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永续利用的功能理念是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应构建出文物和可持续之间强有力的功能支撑空间来永续利用。
侯卫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主任
在文化遗产的防灾减灾体系中,对遗产风险进行评估,是使遗产得到有效预防和及时保护的关键一环。而文化遗产的风险评估的重点是文化遗产本身承受各种灾害的能力分析,即易损度分析,这将是未来的一个研究重点。
张 杰
学会风景环境学委会委员
应建立开放性的聚落空间历史信息数据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历史变迁及其过程形成数据化管理,以此对聚落空间的现代化转型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以最大限度地通过规划设计保护和复兴传统聚落和古村落。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这6个深度报告必看:聚焦新时代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与探索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空间治理四个议题引人关注:区域与城市群治理、空间治理与城市规划、乡村治理、社区治理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探讨全球防疫常态化下的规划应对,把健康城市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中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进入学术季专题